12月15日上午,2019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国际交流会“结构工程”主题报告在大会分会场二建筑学院327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报告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教于福建工程学院的颜桂云老师和金沙集团186cc成色张笑华副教授担任主席。
本次报告由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王游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李博凡、福州大学研究生杨绵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蔡洲鹏、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毛宽宏、上海大学研究生陈睦锋、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赵欣、上海大学研究生徐子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王欣淼和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赵思琪十位学者主讲。
王游春基于强震时传统的RC连梁无法发挥其作为抗震第一道防线作用的背景下,他提出了改善小跨高比连梁。他提出了新型配筋方案连梁,钢连梁和可更换或和修复连梁三种方案。通过“钢板-高延性混凝土连梁及联肢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等一系列实验,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既能提高梁的抗剪承载力,又可以防止连梁发生脆性破坏。可以有效避免普通型钢连梁与墙肢连接结构复杂,连接质量不易保证等问题。同时该连梁可减少箍筋用量,且施工便捷。
李博凡做了题为“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他针对地震时钢框架结构残余层间位移角较大,导致钢框架变形过大,使得支撑更换困难,甚至根本无法更换的情况提出了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并将其置于钢框架中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可以在小幅降低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同时大幅降低结构的残余层间位移角此结构在强震过后更具可修复性。
杨绵越对“带有双曲面球形减隔震支座的钢桁梁节段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进行报告。此研究设计和制作的安装有与实桥支座的竖向承载力相似比为1:25的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双层变高度钢桁梁节段的缩尺模型,对其进行拟静力实验,得到了整个模型在不同支座轴压比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和水平承载力退化,耗能能力和滑动摩擦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模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蔡洲鹏对考虑轴力影响的双槽钢组合截面构件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利用已有的双槽钢组合截面构件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并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轴力对双槽钢组合截面构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等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钢结构设计标准》考虑轴力影响的塑型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对双槽钢组合截面构件的适用性。
毛宽宏就地震造成大量钢结构焊接节点发生脆性破坏的背景提出设想。他们通过考虑现实存在的问题去思考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发现板式连接板与柱连接可以提高节点的安全性,而梁翼缘削弱成锥形可以取得较好的塑型耗能效果。为此他们设计了5种Q690高强钢刚性节点,并进行了低周往复试验和数值分析,为抗震设防区高强度钢材的工程应用和推广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陈睦锋对“滑动型三维隔震装置双向加载试验及力学性能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了一种滑动型三维隔震设计。他在研究中细致地考虑参数影响性的滞回模型,并给出相关公式。经过多次实验与对比分析,滑动型三维隔震装置确实实现了竖向与水平向性能的解耦,双向加载结果与单向加载结果相近,可实现良好的耗能效果,以期为滑动型三维隔震装置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赵欣以“开槽型梁柱耗能节点的适用性与结构减震研究”进行报告。她提出一种双功能,易安装,可更换的耗能节点。该节点既可以耗能,又可以承载,同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要求。新型开槽型软钢阻器设计合理,安装在装配式结构的梁端,形成梁柱耗能节点,结构发生较小的位移时可首先进入屈服耗能状态;开槽型耗能节点可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底层的减震效果优于顶层,阻尼器在弯曲方向耗能良好。
徐子东以“单腔与多腔放大式高效耗能黏滞阻尼墙的性能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他们的题组并没有采取加大横向宽度的方法提高性能,而是利用竖向能加多个单腔去提高其性能。实验表明,此方法确实在提高性能方面优于单腔装置。
王欣淼以“全钢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性能研究及设计建议”为主题展开报告。尽管屈曲约束支撑已经作为一种有效的抗侧力构件被用于国内外大量加固及新建工程,但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短屈服段BRB,它相对于普通的BRB较短,刚度较大,该构件能够在满足耗能要求的同时减小层间位移。通过实验证明,短屈服段BRB的性能要优于普通BRB,同时他们提出了短屈服段BRB的约束比的放大系数和计算屈服段最小长度的公式,为了防止其整体屈曲。
赵思琪就“钢结构加强型梁柱节点研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她对方钢管柱内加强型节点中的内隔板加强型节点、内套筒加强型节点和外加强型方钢管柱-H钢梁节点中的外加强环型节点、套筒加强型节点、外传力式加强型节点、外加强板加强型节点和外加强型工字型钢梁柱节点中的肋板加强型节点、扩大翼缘式节点、腋板加强型节点、板式加强型节点进行相应研究论述,并得出框“架中节点受力应表现为空间受力特点”的结论。
(文/陈佳明 图/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