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国际交流会分会场三: 岩土工程及隧道工程主题报告

发布:19-12-24 00:00来源:暂无    点击数:

12月14日下午,智慧土木工程的发展与挑战2019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国际交流会“岩土工程及隧道工程”主题交流会在大会分会场三金沙集团186cc成色一楼土木多功能厅顺利召开,本次交流会由安徽理工大学马芹永教授,福州大学副研究员吴学震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本次报告由安徽理工大学马芹永、兰州理工大学应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秦溯、长安大学胡贾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吴奎、山东建筑大学白逸凡、福建工程学院杨杰、吉林大学袁鹏、长安大学李志强、中南大学方正、福建工程学院陈笔尖、福建工程学院贾晨浩等12位学者主讲。

   马芹水教授作题为“冻土的动力学特性试验与本构关系分析”的报告。他通过摆锤式冲击试验,利用摆锤冲击试件前后能量差,来确定冲断该试件所消耗的功。他具体介绍了四项具体试验,指出了冻土的特性及优点。他讲述了做实验的经历和经验,总结出了做实验的基本方法。

    应赛博士以“多孔介质中的盐胀与冻胀”为主题展开报告。他就“结晶变相的大小与孔隙中盐溶液浓度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这一背景探寻盐冻胀结晶与变形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比并解释了盐胀与冻胀的定义,总结出盐胀与冻胀叠加效应与均势规律。

秦溯硕士就“挤压型软弱大变形围岩隧道柔性支护承载特性”为题展开报告。他基于国内隧道运营里程长,但由于多种强度低,性状差,遇水易软化的地质存在造成工程难度大这一现状。深入研究发现强支护软岩大变形隧道的最佳选择,及时强支护的同时,支护还应具有一定的柔性。秦溯博士根据支护原理,将柔性支护分为两种类型,还指出柔性支护的应用难点。

胡甲敏硕士报告的题目是“断续结构面岩质边坡的应力敏感性分析”。他设计了三种不同断续结构面岩质边坡应力监测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出断续结构面的不同分布形式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及断续结构面的不同分布形式影响边坡内部应力场调整的结论。

白逸凡硕士以“循环爆破荷载下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研究”为题展开报告。他对隧道进行了循环爆破探寻了其稳定性。通过剖面各测点振速值得结果对比,进行同一围岩不同爆破次数的差异分析,说明循环爆破荷载对位移产生了积累损伤。向初期支护施工提出了支护建议。

杨杰硕士带来一场题为“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报告。他首先从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出发。并以具体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对自然状态下个防护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探究了安全系数及等效塑性应变等问题。

袁鹏博士就“超声波振动下基于核磁共振的花岗岩细观损伤研究”。他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花岗岩非均质性统计学分布和超声波振动参数耦合。找到了预测最优时间区间和时间阈值的方法。他首次将细胞尺度上超声波振动多参数耦合的花岗岩进行研究。为超声波振动硬岩孔隙结构的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李志强硕士以“基于Hoek-Brown”准则估算岩体力学性质中的敏感性分析”为主题展开报告。他首先介绍了Hoke-Brown准则估算法在这一众多岩体参数估算方法中最为完善的一中估算方法。并提及了Hoke-Brown准则估算法中输入参数的重要性。他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应用于敏感性分析中的步骤和关键性过程。他认为这种方法在未来将得到更好的应用。

方正硕士的报告题目是“Landslide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and Easy Evaluation of Slope Engineering Stabi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Genetic-Simulated”。他首先对滑坡这一概念进行简单介绍。并基于滑坡现象难以预测这一现状,采用学科交叉,建立全新模型,将优化神经网络系统应用于滑坡预测。在实践中发现采用优化后的神经网络系统预测滑坡有很大成效。

陈笔尖硕士围绕“长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发展及其对隧道变形影响”他就国内存在联络通道中心线与临近桩基最近处距离过短的问题。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工程概况进行了解,分析出冻结过程对隧道的影响。发现隧道位移变形主要发生部位及位移值大小的影响因素。

贾晨浩硕士带来一场题为“基于正交试验的IV级围岩相似材料配比研究”。他通过极差分析获得同一因素的不同水平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配比方案。他确定了制备IV级围岩相似材料的用料配比,为后续开展高速公路隧道模型试验奠定基础。最后,他还指出一些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明确相似材料的养护方式及养护时间对物理学参数的影响因素。

(文/朱华睿  图/马哲凯)

最新动态
Baidu
sogou